疫情后的一些思考

日记

COVID-19 是个沉重的话题,贯穿了过去的三年。回想我22年来的心境,大体是在一种平和状态,虽也伴着喜怒哀乐,但在挣扎中慢慢有了更多属于生活的节奏;情绪上受疫情影响占多数,对于一些灾难性的新闻,可能大脑处于自保的缘故,下意识有些想不起来了。尝试总结时回想起这个话题,篇幅逐渐无法控制,也许单独拿出来好点,生活逐渐恢复的当下,也试着留下一些记录。

经历着疫情和封控,在深圳连续做数百天核酸检测只为保住 24h 记录,做什么事情都担心着可能下一秒因为核酸而被封住的不安。同时伴随着裁员带来的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再到后来突然的放开、感染新冠、抢体温计和退烧药等一系列不可思议骚操作,身体慢慢康复,渡过各种各样的悲伤,生活终于逐渐回到正轨。

保命要紧,不谈 Elephant in the room,只说体会最深的一点。我想,无论面对怎么样的环境,更需要的是坚持自身作为个体的独立和尊严,而不必幻想太多的依托。经历的是一个以“大家长”姿态干涉着你的生活、但真正有需要时只能靠自救的状态。回头想来只希望这样的干涉和让渡可以少一点,至少别是负向的内耗。

现实比较无奈,即使说个人在认知水平上走得相对靠前,面对这个屎上堆屎的世界,基本盘就那样。人们在不同成长环境影响下,教育、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利益立场不同、个人的价值观也各有差异。虽然改开以来有比较大改善,但其实很大部分人的认知、观念乃至于日常的语言表达,或多或少都带着些传统乡土社会的父权宗族文化的残余。在这其中能有意识反思自省、打破自我中心和各类传统刻板印象的人,更是少之甚少。

从那乡土社会的话语体系,一路过渡到基于和平与爱、理性、平等、独立的更先进普世的文化,并非几十年的一蹴而就就能完成的事情。尤其是像我这样从农村一路走出来,经历多轮认知崩塌与重建的孩子,更是切身感受到了其中几代人认知更新的艰难,乃至于不同圈层的割裂和反差。对于中国绝大部分人群的状态,很多时候并不太被互联网上所谓“高知精英”叙事所涉足,直到短视频等更大众的媒介流行起来,才逐渐被大家看到。

从网民学历分布来看可见一斑从网民学历分布来看可见一斑

面对复杂的社会,对于渺小个体而言能抓住的,似乎也就只有让自己能逻辑自洽一些。等待体制的反馈,注定是漫长的,没有一个个体可以经得住其中内耗,那些不自洽的部分,也就不必归咎于自己身上。

进一步说,无论什么理念和价值观,背后隐含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趋于一致的:”让大家健康幸福快乐地过好每一天”。只是说具体实现的方式、真正作出的行动各有不同,也各有各的优缺点。就像写代码,抽象层过多的情况下容易堆积屎山,各层的抽象泄漏带来的更是痛苦与内耗,与其在各种抽象架构之间纠结各类空中楼阁,不如让抽象层做的薄一些,从最基础、最贴近现实所需的部分开始着力。

也由此,我现在对太遥远的“宏大叙事”已不再感兴趣,去谈论各式各样的上层建筑的前提,在于经济的基础原料层面足够充实。关注点更多放在力之所及的生活上,其他东西作为其顺其自然的向上构建,而无须试图去控制它,积累到一定程度,自会有更合适的重构方案。

在这方面我很欣赏登科前辈的态度,也如罗曼·罗兰那句: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在行动上而言,就是做好自己,逐渐有能量去影响身边家人朋友们,并尝试去驱动一些即使微小但力所能及、实实在在的变化。总体而言会更倾向于实用主义的视角,避免掉入空中楼阁的陷阱,少谈些主义,多关注问题,保持一种 show me your code 的状态,也如江同志渡过人生低谷的那份豁达

整体思路来看,大概是,以一个受教育水平相对高的人应有的姿态,鼓励身边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做点什么。在心态上则是保持开放与分享、合作与共赢,也让这份能量能得以慢慢地扩展到更大的世界、惠及更多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