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

日记

最近网上到处都在玩各种互联网的黑话梗,让我继续思考着关于“抽象”的话题。

我们总在探索未知,但许多思想性的东西总是在过高的抽象出发,就像张一鸣说的“给思维加杠杆”,一不小心思绪飘得太远,就有点游离于当下生活的感觉。时间长了,慢慢地让人变成一个只会精致把玩各种抽象概念与黑话的混蛋。

要想不混蛋,还得贴近人民群众,多感受生活,然而这也容易让人在各种无穷无尽的琐碎事情之中疲于奔命(类似刷不完的短视频),并不是太现实。

《乡土中国》里费孝通说,“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认识事物的工具”。因为现实过于复杂,人无法把那些细枝末节尽数把握。为了把人的思维从这种复杂之中解脱,人们尝试将一些观察到的共性规律抽象成概念,只基于单纯的概念之上去做一些变换和研究,再把研究的成果化为现实。这也方便我们更好地去把握和解决现实的一些问题。

从这个角度而言,抽象手段是思维角度的一种工具。一直觉得,使用工具时候,需警惕它的“疏离”属性。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完成任务的同时,让我们疏离了某种复杂,慢慢地依赖它,可能会丧失自行处理其中复杂的能力;使用抽象概念,可以让我们获得一些更纯粹的视角,但若不关注其背后忽略的部分,可能慢慢地会被异化成上述的混蛋。

经过思考与加工形成的知识体系,大概是跨越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抽象的一个桥梁。在把握自己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引发一些更高抽象层级亦或是更多不同视角的思考。从中发现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中的共通的内在逻辑(理性),人在其中一直保持探索,在变化中找到合适的位置,也是挺好的。

一些有所感触的文章和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