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习的一些思考

学习

日记

高三也算是过了一半了,说是很紧张很恐怖,其实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每天都有事情做便忘记了时间,想把做过的练习整理一下,写完作业之后发现并没多少时间去整理了,于是想第二天再来。如此日复一日,渐渐地那些试卷练习便成了一个月整理一次 ,而自己感觉并没过多久 。大概就是这种麻木的状态吧。月考的时候我反而感觉更加地轻松,因为可以放心地睡懒觉到第二天8点然后起床去考试啦~

在麻木之余我常常会对各种东西加以思考,至于在想什么,从各种解题思路到学习方法再到对各种社会现象的看法,我总是想摸清楚一个事物的本质,但又常常因为这些问题太宽泛而想不透它。

读了十几年书,我一直都没思考过究竟要用怎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学习。似乎就是上上课听听老师讲然后做做笔记再写写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好了(简单来说就是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跟着老师走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然而,当你遇到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老师的话,那就呵呵了。

尽管我是在这个号称全市最强的省重点高中上学 ,还是让我遇上了这样的化学老师:上课几乎相当于把总复习练习册过一遍,“这一节已经讲完了啊,下节课开下一章”,说是赶进度其实我都不知道这么赶除了看起来学完了之后有个心理安慰之外还有什么用,即使这里面也有很多现实的迫不得已的因素。讲题常常是把答案从头到尾解释一遍,并不会很详细地向我们解释这个考的是什么,难点重点在哪里,有点让人抓不到关键的地方。三年来我对于化学这一科似乎还是很摸不着头脑的样子,学了什么都很模糊,更不要说运用了。所以我化学常常是稍微难点的题便驾驭不了了。以这种状态,6月还怎么对付全国卷那个心机婊呢。。因此我需要重视这个问题。尽管还想不透,但是还是把想到的都理顺一下吧~

语文老师最近总是向我们强调:知识要形成系统,不要让它变成碎片。

的确,我们每天上课听到的都是一些很零碎的知识点。如果它在我们脑子中没有形成体系的话,是很容易被遗忘的。当知识点汇集起来成为了体系之后,以后想到什么方面的知识,如果脑子能立马反应,马上想到其包括的各个“分类”,“子分类”以及它包括的点的话,信手拈来,那感觉是一个爽。说起来轻巧,实际上很少人能做得到这样。我们学一个东西,常常是只记住了一小部分,过几天便基本忘了。所以说理顺知识结构应该是很重要的。

理顺知识的首先还是得从掌握一个个知识点开始。我经过一番思考发现,掌握一个知识点的过程,似乎和初中的思想品德的逻辑差不多,大致就是解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问题。

刚刚开始接触一个知识点,“它是什么”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它是什么在一个人的心中连个概念都没有的话,那么学后面的东西就会变得一头雾水。

高一高二的时候我们刚刚开始学那些新的概念,我们总是因为还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而听的似懂非懂。或许是老师已经在某一科的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对这些知识点早已习以为常吧。他们很少会重视如何向学生解释这是什么,觉得那些概念不需要多讲,学生课前或者课后看看就好了。然而刚刚入门脑子尚在一片空白的状态的我们对一个概念的理解却常常会局限于对它的第一印象和字面意思。其中有些可能还“根深蒂固”了,比如物理运动学的速度,位移,路程的概念,初中只学直线运动,所以并没有“位移”这个概念,而总是觉得速度就等于路程/时间,因此高中刚开始学物理的时候总是会搞错这些。但又由于这些很关键的概念不搞清楚的话就学不下去后面的东西了,所以这些概念很容易受到大家的重视,自然就很快会解决;而还有许多不怎么起眼的老师认为不重要但又很基础的概念却常常没有被人理解透,以至于以后到了某个阶段它就成了一个深入学习下去的瓶颈,而且还不容易被发现。

偶然发现自己一直以来似乎有种“囫囵吞枣”的毛病(可能许多人都有),遇到一个还没见过的概念,自己仅凭自己理解的字面意思去解读它而没有去深究。比如化学的“强酸制弱酸”,之前是不知道它什么意思的,写题目遇到想不明白的地方,去问别人或用学霸君搜解析,“因为强酸制弱酸啊。”“哦,知道了。”其实自己并没有完全明白“强酸制弱酸”是什么意思,只是接触过这个词而已,并没有去深究这个概念的具体内容。所以我总是要在好久好久之后,当遇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纠结好长时间,突然反应过来之后才发现,其实只要弄清楚这个概念之后这题就没什么难度了。所以说解决它“是什么”是一个很重要的步骤。

解决了一个知识点“是什么”的问题之后,解决这个知识点“为什么”则是如何掌握这个知识点的核心了。“为什么”代表了这个点的原理,很多东西我们只有弄清楚它的原理之后才能驾驭得了它。

理解掌握每一个知识点的原理对于我们高中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只有掌握了一个事物的内在逻辑以后,灵活运用才会成为可能。以前的广东卷相对偏基础一点,套路相对固定些,玩不出什么复杂的花样,即使对这个东西不是非常明白,凭做题的经验也加上一点点的逻辑推理也能做出来。而现在换了全国卷之后显得更重视考察知识点的运用了。题基本上都是以前没有遇到过的。要对付它如果自己对知识点掌握不透彻的话更多的是无从下手,只好眼巴巴放弃。然而虽然它们千变万化,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它还在考察你学的那些东西。当你真的理解了一个个知识点的原理之后,怎么变估计都难不倒你。

理解掌握原理的过程,应该就是一个用自己知道的东西去解释一个“新”的东西的过程。一些以前就熟悉的东西往往更能被我们快速地接受。而那些新的概念,比如向量,导数之类的东西,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显得要吃力许多,毕竟这些以前从来都没怎么见过,也很难用自己已知的东西去解释它,掌握它。(所以说能提前预习的话自然是很不错的。)对于那些新接触的概念,老师也常常用类比的方法为我们解释。物理讲电场的时候,老师拿重力场和它类比,于是大家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那么多相似之处,和已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自然更容易掌握。这也是一种用我们知道的去解释未知的东西的方法。

前面说“让知识成为系统”,其实如果我们对一个知识点“是什么”“为什么”都能理解得很透彻,并且已经"内化"到我们的思维中的话,这个知识点就已不再是“碎片”了,“系统”的构建应该就会容易好多。“系统”里面包含的不仅仅是那一个个点,还有点与点之间的各种联系。把一个知识点理解掌握地透彻了,自然它们之间的联系也会慢慢地明朗起来,“系统”也就这么形成了。

“怎么做”是一个知识点如何运用的问题,知识的灵活运用,就是锻炼一种在需要的时候,自己能从自己建立的”系统“中找到到所学的东西,并且可以按着那个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时候便需要有一个灵活的脑袋和经常反复地记忆与训练。作为高中生我们常常刷题和总结,它的主要目的便是通过训练和总结扫去自己在这些知识理解上的盲区。平时刷题遇到了新的坑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原来这玩意儿还可以这么玩”。以后再遇到这种坑,自己便能从容应对,头脑也冷静许多。

所以,鄙人认为老师们在讲题目的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去解释这道题是用了什么、怎么用我们平时学到的原理的,这样才能加深我们的印象,更好地掌握它。不然,讲完一道题之后,时间又这么过去了,“进度也赶上了”,我们知道了这道题答案是选C,但我们似乎并不能收获到什么。

高中三年学了那么多东西,看起来好像也就在高考能发挥作用的样子。其实高考考的只是知识点,但是我们学到的东西也不只是这些知识点对吧,更有用的应该是知识内化到我们思维中的那部分,即使若干年后我们高中时建立的知识体系渐渐地被淡忘,但是思考问题的思维是终身受用的。就像我以前在网上常常能看到过的一段话:

你读过的书,经历过的事,等时间长了,那些细枝末节你都忘了,剩下来的,就成了你的素质。

大概也就是人为什么要读书吧。

---5月26日更新---

后来有一天我在知乎上发现,其实已经有人比我总结得更全面,更完善了,推荐大家关注 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