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总结
转眼一年又过去,又到了一个回顾自我的时间,过年假期各种事情都暂放一段落时,感触也是最深。
总的来看,这一年做了不少尝试与突破,不过主线上没大的变化,总的来说处于一个稳中求进的状态,也算收获不少。
和往年一样,试着分几个主题,整理一下一年来的尝试与心得吧。
自我
24年的关键字大概是“收敛”,希望自身的有限能量能进一步聚焦于当下行动上。和 @Muyun 聊起这个话题,他提到了“找到自己的时区”,或许也可以说,怎么样让自己的“时区”变得明确和清晰一些,在与外界的互动中避免被过多地带着跑。
比较重要的是自身价值体系方面的收敛,在去年已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今年更侧重于执行层面。面对一些事情,我需要有更明确和坚定的选择和决策,而非刻意为了外界认同,去看轻自己、迎合对方而导致内耗。相较于内耗,取而代之的是坚定自我立场、与他人的观念的互相博弈与平衡。这也要求我自身的价值体系需要足够的健壮,包括不限于对待知识、对待人与人的关系、对待金钱、对待理想与现实、长期主义与短期回报的平衡等等… 在面对不同价值观念的冲击之时,可以让自己能站住脚,即使不认同,也能允许它的存在,求同存异,博其所长去完善自己。
在价值体系有所形成,随着人与人的“磁场”作用,进一步会影响着自身的朋友圈子的更迭。邓巴数理论告诉我们,人的社交圈的上限大概 150 人左右,更亲密的朋友家人可能 20 人不到,也意味着我们无形中会有一个筛选过程所产生的“磁场”所在。随着自身价值体系的变化,这一“磁场”也会发生作用,带动这 150 的圈子一起变化。这里需要的也是,将自身的朋友圈子收敛到 150 内,不必太刻意去扩张,也不必去刻意迎合观念不 match 的人,更多交给缘分,我也相信一点是,缘分和“磁场”会让合适的人相遇。
另一点在做的是知识体系方面(尤其是技术)的收敛,我在这方面的积累更多来自于 Blog 和笔记工具,24 年主要是做了 Blog 的重建,试图通过 Blog 和笔记工具等,抓住一些属于我自己的深耕领域。在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方面,人相比于 AI 而言并没有任何优势;但 AI 相比于人而言,它最大的缺点也是它没有自己的倾向,它的能力更多来自于已有资料的整合。而人的特点在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社交圈子、知识积累等等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对于个人来说,面对 AI 的普及,保持一个收敛、专注的知识体系就变得更加有必要。
这里也有一点点“内核修炼”的意味,关于个人的价值观、信念、认知、性格、内在的动力等等方面的选择与积累。用巴菲特的“厚雪长坡”的话来说,重要的事情也是找到自己的“核”,再去找到厚厚的雪、长长的坡,这样才好让自己的人生雪球越滚越大,而非反复横跳,损耗自己原本就不多的能量。
当然,“内核修炼” 是个非常长期的话题,不止于 2024,今后的日子我还会再继续思考和完善这方面,适当地付出合适行动。
工作
Dev
这一年在工作上有了更多的锻炼,属于是往“工程师”方向更进了一步。23年是从一个相对发散的 P 人思维,逐渐收敛到可以抓住重点、集中有所产出的状态;24年在项目推进方面,感觉方法模型上正在逐渐走向成熟,基本和我之前写的 Research & Development Engineer 模式比较贴近,可以比较好地把整个流程能转起来。一整年主要推进了一些模块的业务需求改造,穿插一些技术层面的优化,属于一个稳健平滑增长的状态,结果上也还可以。
整体节奏相对偏忙碌,但比较好的一点是,在 leader 支持下有一定的 buffer,会有更多主动发挥的空间。下半年新的研发老大的加入,基于 Jira 跑起了一个更完善的敏捷开发和工作量衡量的机制,在思维模型上和我之前基于 Logseq 搭的 任务管理体系 可以比较无缝地链接在一起,但会多一点类似 Sprint 冲刺、Backlog 池子的概念,以及辅助排期用的大致工时的估算方法等。
在这新的体系下,不是直接写代码的方案评估、技术调研、文档梳理沉淀等“杂活”也可以作为工作量被认可,加入排期节奏,非预期的加班情况也随之减少许多,风险可以提前暴露和调整,产出上相对更透明,总体还是挺爽的。
技术上,24 年的我在侧重发力在重交互逻辑的 GUI App 的开发,有意识地去对 React 及其生态有一个抽离的观察,并尝试从中去总结相关的思维模型。从目标而言更侧重于 “用户故事” 的代码落地,技术实现上,主要是一个基本的思维模式(浅谈 GUI 应用开发),在 React 体系落地的经验(关于 React App 业务逻辑的组织),进一步还会继续关注 CSS 背后的盒子、布局模型等 (这里待一个总结文章)。
下一步的想法大概也是,希望这方面的思维模型可以足够稳定沉淀下来。一方面能给身边同事朋友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参考;另一方面我希望我再去做相关的方案设计和实现时,可以有更多直觉化的思考,不费太多额外心力,能有余力做更多的事情。
Culture
一个直觉感受是,这一年的 MoeGo 扩张得非常快,从 Grooming 扩展到 Boarding、Daycare 等更多 pet care 业务以后,团队也从原本三四十人扩大到了上百人的规模。对于一个公司的企业文化而言,也面临着比较大的挑战。关于组织文化建设的侧重点,是侧重于一个互相关心的有温度的“大家庭”,还是侧重于没有感情的效率向的纯纯“赚钱机器”的模式?能感受到的是,这个极速扩大后的组织,在潜移默化之间,正发生着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
进一步会让我思考一个话题,关于文化与商业的互相利用的关系。商业可以为文化所利用,带来更强的驱动和激励力量,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去接近使命与愿景;文化也可以为商业所利用,合适的文化导向可以促进效率的提升,产生更大的金钱收入。比较遗憾的是,后者往往会更容易占上风,毕竟对于商业公司而言,第一顺位的事情还是“高效赚钱”,对于一个“大家庭文化”而言,一旦赚钱的速度慢下来,加之经济下行、外部环境带来的压力,作为老板可以说很难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文化内核的灵魂生长,而倾向于更高效率低成本的“赚钱机器文化”。
因此对于一个参与商业活动的个体而言,即使这个环境标榜着 WLB 等标签,对于自身的商业价值的把握仍然是个核心关注点。经历过裁员的 背刺,在这方面我会更加敏感,当自身的价值输出少了,意味着是一个比较危险的信号。也许也是现实的一个残酷之处,当然,面对这样的矛盾,更希望的是一切可以发生得平缓一些,在利益世界的博弈与取舍之间,可以多一些温度、关怀和安全感(某种意义上或许也是 HR 的职责所在)。
个人而言,尤其是在深圳这一原子化程度相当严重的城市生活,更缺少的是文化层面的归属感,而非纯效率导向的赚钱。一方面赚钱更多只是个人生活的一部分,而非生活的全部,需要一些边界感;另一方面,文化层面的建设可以带来除金钱外更多维度的价值的流动,会是更长期健康能带来复利的状态,同时也能反作用于金钱的增长,而非一次性榨取完就跑路、韭菜割完一茬又长一茬的竭泽而渔。
Action
接下来从行动上来看,更多是思维上的转变,从纯过程任务向式的 “打工”,走向一个结果导向的 “价值交换” 思维。
比如说相比于 996 加班 “看起来很忙” 的 “牛马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目标驱动下,合理的项目管理、风险预判和控制能力。在工作中更重要的也是,聚焦于任务的核心价值,注重行动的有效性,直戳要害,在合适的状态下,更好地拿到结果,让付出真正有所回报。
在团队合作中,注重一个价值输出的链条 / 网络,先能把合作上下游串起来,产生正向的反馈去支撑自己的存在,争取到一定的自由空间。当这样的信任与口碑累积得足够多,我们才有机会以此为力量,去推动和影响身边的环境,往自己想要的状态更进一步。一句话总结或许可以称之为,“用更大的价值去影响价值观”。
技术
Web App 开发
和 23 年一样,在技术学习方面的积累主要也是发生在工作之内,精力更多集中在以 React 技术栈为中心的 Web App 的开发上,前文已有聊到。接下来的方向估计也是继续抱紧 Web 的大腿,研究一波复杂交互逻辑的高质量实现,进一步引申出相关的思维模型。前端技术日新月异,实在让人疲劳,需要的是抓住更加本质和核心的部分。
当前大家对于前端的理解,更多会集中在 React / Vue 等 UI 库生态下架起来的各种 Web 应用的层面,而对于 UI 本身的侧重则相对较少,毕竟大部分时候,只要 flex 一把梭糊上去,能看能用就够了。但当你想要跳出 Web 的世界,到了构建 Native App 的层面,关于布局、UI 细节等,如何做到高质量还原,一下就多了许多细节需要关注,很难通过三言两语能完整表达。
进一步去探索会发现,这些仍然还是 HTML5 的知识体系所能涵盖的内容,就如当年 Flash 主导的 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 的概念的延伸,它们并未离开 HTML / CSS / JavaScript 三剑客的范畴。对于 UI 的实现,CSS 虽带着许多糟粕,语法容易互相耦合影响导致难以维护,但其体系的背后想要实现的各种 UI 模式,在 CSS 基本都有比较好的覆盖,因此从这些 UI 模式出发去学习,仍然会有很大的价值。这里更难的事情在于,不同的 UI 需求如何融合在一套体系下实现,即使写了多年前端的我,也只能抓住一些日常比较重度使用的部分去入手。
日常 UI 开发,最核心的事情在于“布局”,其次才是各种样式效果的实现。带着对于“核心”的探寻的目标,返璞归真,我开始去尝试啃一些 CSS 的 spec 文档,关于其中各种 module 所关注的布局模式,把一些仅在直觉层面用上的东西,化作更具体的概念深入于心。
具体来说大概是,从 Visual Formatting Model 为核心,以 Box Model 为基础,关注一个盒子内外的布局模式,引申出 normal flow (block / inline)、flex、grid、table 等布局模式和相关的布局上下文;再进一步延伸出有机会跳出原布局模式的 positioned layout;以及 stacking contexts,overflow 和 scroll;还有复杂的 box sizing 的定义和计算、align 对齐的规则、字体渲染、坐标系统、continuous media 和 paged media 的考虑等等;再往深入去看可能会关注 Flutter 相关的技术栈,看它和 Web、RN 等对比之下的异同和取舍。
上面聊到很多对于单个页面的布局实现,如何架构起更复杂的多页交互尤其是移动端的交互,也是个值得思考的话题。桌面的弹窗交互比较直观,暂且不提。相对不那么直观的 Mobile App 相对要复杂许多,前段时间发现 Ionic Framework 在这方面有做不少工作,比如说路由、页面栈、Tabs、切换的动画、常用的全局组件等等,也许也可以借助这个框架去架构起自身在 Mobile App 方面 UI 交互的思维模型。
基于此,再结合 React 及其生态对于整个 App 的组件划分、UI 渲染、状态管理的思路,在 Web App 乃至于整个 GUI App 方向的开发,应该可以将这个领域完整的思维模型建立起来。无论工作内外,抑或是想做一些自己的 App,都能有一个比较好的支撑,这也是我尝试去总结一系列文章的一个核心出发点。
AI 的影响
自 22 年底 ChatGPT 等 AIGC 产品问世至今,AI 的发展速度有些超乎想象,Deepseek 的爆火,更是让我领略了高质量大语言模型的一番魅力。本身我不喜欢去追逐热点(尤其是类似 X子位、XX 之心、X智源 等顶刊媒体,看多了让人焦虑),但也不知不觉开始依赖起了 GitHub Copilot 写代码,偶尔也会找 ChatGPT 帮助我做一些英文翻译,或者一些脚本生成的杂活,不知不觉它们也成为了我工作生活的一部分。
时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是,AI 是否会取代程序员的工作,尤其是 Cursor 等代码生成工具的流行,日常的编码只需要和语言模型对话就可以完成,甚至不用太多人工的干预,就能产出比较高质量的代码。这无疑会带来一些生存焦虑,不过仔细思考下来其实还好,人依然有其独特的作用所在。
首先是明确 AI 究竟在做什么,结合它引入了大量的互联网、学术论文信息训练的过程,它更像是一个更高级的知识库实现。就如人的学习一般,通过自身的积累,不断批判性地输入、思考、优化自身的认知。用 DIKW 模型的理论来说,学习是在完成一个 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 Wisdom 的转化过程。在计算机的世界,属于是大大加速了这一个过程的节奏,因为数据足够多,批判和检测之下走向 Knowledge 阶段的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完整,到了一定程度,它所生成的信息的可靠性也会更增加。
显然在这里 AI 更像是一个高级搜索引擎,虽然生成有用信息的概率更高,但要真正用起来,还是离不开人的层面的牵引和背书,以及一个最终“拍板”负责的过程。如果直接用 AI 完全未接触过的陌生领域,使用者因为没有对应的知识基础,很容易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并不好判断哪一些可信,哪些不可信。换句话说,即使是训练得比较完善的 AI,仍然无法很好地解决一个信任和托付的问题,它只能基于已有信息去做更多的推理和发散,而现实需要的是更多实战经验的积累,以及专注深入某个领域的状态。
由此,面对 AI 带来的信息爆炸,信息素养仍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能力。对于个人而言,更重要的是抓住信息的源头,基于第一性原理出发,基于最真实的信息和最基础的信任,去推导、判断和决策,而非轻信 AI 现编的结论,以免被误导。
又回到刚刚聊到的,关于 AI 乃至于未来的 AGI 是否会取代程序员乃至于其他知识工作者的话题,我想还是会有一部分。这里相当于将一部分低阶的知识型工作替代掉,原本属于它们的蛋糕,也切了比较大的部分给了大模型基础设施,虽然说总体的蛋糕可能会更大,但个体差距上会更加悬殊,这是一个略有些负面的影响。
进一步去看,AI 难以撼动的是个人深入某一个领域后,带来的直觉智慧。毕竟它更像是一个通用的模型,缺少个体视角的感知。因此,对于知识工作者而言,把手上的事情做到“精通”,有足够深厚的积累,外加一些信任与人脉的资源,AI 的存在更多会是一个“如虎添翼”的状态。
0xFFFF
近一年在坛子和社群的运营上更加佛系,我更多还是在忙自己的工作、学习自己的东西,然后适当地分享一些心得,更多时候是和朋友们去回答一些后辈的问题。中间有尝试增加一些不同的圈子的不同观念,事实上是失败的,反而会影响原生的氛围。因此来看,社群的人群定位其实更加重要,相比于啥都想要结果啥都没,更重要的是保持一个小而专注的圈子,适当做一些筛选。
其中更密切的是和 @Bintou 老师的图灵班的联系,尤其是 @sh 同学的大力支持,许多新的内容和分享、视频等等,主要也是他在支撑。这一年由于买了车的关系,出行动力大大增加,也得以多回了几次华师,找老师和师弟师妹们喝喝茶。体会比较深刻的也是文化的建设的重要性,年底 SCNU 图书馆搞了一个关于《黑客与画家》的分享,聊到了计算机文化的话题,老师对于核心教材的坚持,某个视角有点异类的存在,但时间也证明了,在计算机的行业,确实需要这样的坚持和视野,不至于局限于现有的框架之中而难以跳出。
24 年在内容上也有一些突破,我去年未完成的 CS 入门专题 终于完篇,在 X 上有比较好的反响。感动的是热心坛友 @johnbanq 将他读博数年对深度学习的 工程实践、科研方法 的总结放于论坛首发,还有 @Tover 的密码学笔记等等,无形中也拔高了整个社群的技术深度之天花板。
在社区的经营上,困境依旧还在,和朋友也有聊起来。一方面是我个人的精力更多关注于自己的生活,在技术社区的分享欲有些下降;另外大家工作忙碌以后,对于一些比较不带回报预期的事情,做起来的机会成本也会逐渐增加,比如说有啥活动,如果只是单纯消磨时间的话,是很难有动力出来玩的。
最核心一点大概是就像去年说的,当下的我距离学生状态已经越来越远,很多事情已经习以为常,很难再从一个入门者的视角去尝试做些什么。年底我尝试回华师给图灵班师弟师妹去分享知识管理相关的内容,和老师聊下来,听闻一个班竟然能有一半的人挂科,一下有些震惊,毕竟当下的学习资源相较于我们过去,已经非常丰沛了。我想这更多是缺少原生动力导致的问题,更深层次也是“文化”层面的影响阻碍了行动。
对于社区未来的发展而言,一方面在文化上需要有更清晰理性的定位和愿景,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实际资源去尝试推进起来。在文化的建设上,关注点可以不只放在学生,更多聚焦于身边的同行朋友,以及在各个方向有一定积累的人之上,创造一些交流的契机;在投入资源上,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商业模式,譬如对活动的收费,对于支持者的分成等,让大家能有更清晰的回报预期,提升主动性和积极性。行动上则从小的方面做起,形成一个反馈循环转起来,慢慢地让其越转越大。
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继续将社区的发展,和我个人的技术成长联系在一起,大概是更好的状态。短期内也在尝试去模仿孟岩的 有知有行,再结合内容和论坛形成一个 App,在技术上对我来说可以是一个比较好的练手项目(前后端都有涉及),这也是我当前正在尝试的事情。
生活
买车
考了驾照以后,隐隐约约感觉可能需要买辆车,尤其是这几年假期回到韶关,同学朋友约我去市区吃饭,从家里出来特别不方便。每年这个时刻对于买车最为蠢蠢欲动。毕竟还是大额支出,一直以来我本着一个观望的心态,不过真正看下来,下决定的过程来的要比我想象中要快许多。
选车的历程差不多 1 个月,热情师弟带我试驾各种新能源,从蔚来到特斯拉到极氪问界小鹏比亚迪等。对于油车我倒是没有什么执念,更喜欢电车给我的一种简洁省心的感觉。并且我没有任何想去卷参数的想法,感觉这样的比较没有一个尽头,尤其像我日常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和技术打交道的生活状态,再比来比去,似乎整个世界都走向了参数攀比的单调之间,这是我最难受的一点。也如一个开 Model Y 的哥们和我说的,其实车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欢,参数其实都还好。于是乎,选择的参考也变成,平时主要一个人开,只要基本的动力、安全等配置做到位,其他只要舒服方便就可以。
最早规划个人财务时候,我给自己留了一个长续航版 Model Y 的预算,然后就在这个范围去看和比较。挑到最后,决赛圈只剩 Model Y 与蔚来 ET5T(当时小米 su7 还未发布)。但对于 Model Y 而言,感觉它内饰和车机功能差了点意思。并且特斯拉的行事风格有些过于激进,蔚来会更加自然有设计感一点,内心会更倾向于后者。某一天销售老哥说 24 款 ET5T 快出来,23 款有比较大的优惠。恰逢我的 25 岁生日,就当是给自己一个人生 25 周年礼物吧,还怪有纪念意义的... 于是就这么下了订,而后是提车、上牌、车位等一系列琐碎,就不赘述了。
ET5T
ET5T 的体验上可以说比较丝滑,属于比较能感受到驾驶乐趣的车子,换电站加成下也没有续航和电池方面的焦虑,车机的地图、网易云等,都在同一个账号联动,和手机电脑等,可以比较无缝地结合。原以为只会周末出去玩时候开开,但实际开车频率有些超乎想象。刚提车从龙岗开回宝安 30km 没啥压力,第一周便开始了宝安大道和深南大道的来回通勤;周末上高速冲了广州,回来时和一宝马狭路相逢喜提 First Blood,第一次保险修车(这车确实太宽了);几个月来也跑了不少地方,深圳大鹏、龙华、龙岗、广州、佛山、中山、还有韶关的各个县城。各种路况都有尝试,开车技术也得到了比较大的锻炼,慢慢地也算是融入了生活的一部分。
开车这件事也给我带来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是目标感会变强许多,过往由于我的感知力较强,很容易掉进一些无关紧要细节中,开车这件事需要一直专注于当下和目的地、排却杂念,对于我来说是一件非常解压的事情,潜移默化会影响到日常的行事;另一方面是对于距离的敏感度变得急剧降低,不像公共交通对于人、天气等会带着许多的不确定性,仿佛只要上车就到达了目的地。深中通道的开通,南山到中山的耗时与龙华龙岗几乎一致,但没有太多深圳的拥堵,总的来说还是很舒畅。这甚至让我开始考虑起未来在中山定居的可能性,综合经济、生活节奏、舒适度、地理位置等,对于我而言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买车这件事还带着另一层的意义,作为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原本无车,对于车子本身会带着一些滤镜所在,某个视角下,这里也完成了一个祛魅的过程,当下的我已可以比较平和地将其视作一个普通的代步工具。另外对于落后地区而言,汽车尤其是 BBA 会带着一种“奢侈品”属性,作为一个“面子”的象征,通俗来说带着一种“装逼”的成分。家人生活在一个缺少边界感、攀比心重的环境,不得不与一些眼界狭隘的邻居相处,无由头的欺负和吵架也时常发生。由此适当的作一些超出其认知水平的消费,可以作为“降维打击”的存在,让父母辈可以少一些被蛐蛐,多一些肯定和自信。当然这里更重要还是我自己喜欢,这种攀比更多时候在于价格数字,挺无聊的。
抛开“装逼”的意义不谈,进一步而言,对于车子的选择,背后带着很多品牌、文化方面的思考。比如特斯拉的科技感与激进风格,小米、小鹏主打的年轻亲民性价比,极氪的性能潮流向,理想的家用实用属性,BYD 和华为系所代表的体制友好风格,蔚来的设计导向、主打恰到好处的自洽和谐等等。这样的品牌差异,不仅仅影响造车,也会对于人群的定位方面带来一定的影响。在此蔚来做了许多发力,比如说构建车主社群、各种活动、NIO House、NIO Life 周边的产品等等,遇到的车友也都挺真诚友好,绝大部分都有着相当的认知和同理心,对于个人圈子的对外发散而言,是个不错的联结点。
某种意义上这也影响着我对于品牌和社群文化的理解,关于自我的进一步发展,还有技术社区的运营等等,会带来许多的参考。当然这里的核心还是在于一个定位、价值观念的问题,当我自己在这方面做得足够的稳定,在茫茫人海可以带来更多更有意思的相遇,以及故事的发生。
健身
健身属于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自 20 年毕业也将近三年多,体脂和体重一直居高不下,逐渐比较深刻意识到,作为一个日常对着电脑、鲜有做饭、外卖度日的打工人,若只依赖于日常的活动的能量消耗,是很难控制自己不发胖。需要加入一点主动健身的成分,在做健身教练的邻居哥哥的鼓励下,我也了开始这方面的尝试,回顾下来大致经历过三个阶段。
首先是得有一个运动的节奏,5月劳动节假期回来开始,晚上下班回到家就去附近宝体田径场跑圈,从一个小走一段就气喘吁吁的状态,逐渐变得自在许多。大致坚持了一个多月,感觉习惯是能练起来了。
接下来是尝试利用午休时间去公司楼下健身房去练一练,最早是跑步机爬坡为主的有氧运动。两三个月过去,对于减重的效果不是太大,不过比较好的是精神状态会改善很多,练完会有一种充满能量的感觉。
进一步自然是想要有更好的效果,这时候就走入了减肥的正道:提高自身的基础代谢,以及适当控制能量摄入。具体的执行而言,则是引入力量训练的成分,增增肌肉。恰好好同事推荐了一个名为“练练健身”的 App,相比于“训记”而言没那么硬核,感觉适合我的起步阶段。
然后我就按着 App 内的“高效减脂”的规划,开始了一个类似于“三分化”的训练计划,背 / 二头 + 胸 / 三头 / 肩 + 腿 / 腹 的循环,大致练了两个多月。年底再看报告,效果还是不错的,过年回到家,家人亲戚不经意间也说我瘦了,在多个不同角度都能收到相似的反馈,说明确实有练到而非纯客套,暗自高兴一下哈哈。
就减肥速度来看,相较于硬核减肥选手而言会差一些,不过在我没有刻意控制饮食的情况下,算是符合预期。所以下一阶段大概也是,更加系统地去了解健身方面的知识,更合理的方式去控制体重。
这一过程也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学习新事物的体悟,当时写了一条朋友圈:
不仅仅是健身,在很多方面的学习都有着类似规律,从业余玩玩体会其中乐趣,到融入日常生活,再到产生正向反馈,然后才是引入专业的支持实现更系统地学习和精通。我想这也是如何实现“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的一个心法。
书影音游
这一年的阅读量(准确说是读书量)在进一步减少 (小红书反而刷得多了),更多是网上冲浪,还有在行动中折腾。回顾过去的记录只看完三本书,项飙、吴琦的访谈《把自己作为方法》、路遥的《人生》、以及 D.Q.麦克伦尼的《简单的逻辑学》,偏向于人生的迷茫与选择的话题,以及工作思维工具向。
日常听歌方面,由于开车的关系,更倾向于节奏感强的 BGM,因此加入了很多林俊杰、陶喆、周杰伦的成分,以及一些学生时代听的 K-pop(BigBang、T-ara 之类),伍佰和许巍相对少一些。某段时间在重度循环卢广仲的《我爱你》,初听咋还是小男生对于爱情的迷茫,再听才发现是比赛前找不到灵感的绞尽脑汁,配上某种广普特色的台湾腔,无厘头之间带着一种随性自由的感觉。现在更多在听逃跑计划,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接纳,冥冥中会有一些共鸣所在。
当然这一年会有更多现场的成分,先后冲了缺省、侧田、周杰伦、许嵩的现场,感受不同的音乐人的魅力。相较于周杰伦现场的合家欢点歌模式,感觉许嵩的演唱会的编排上,会带着更多自己的成长历程与自身做事理念的传递。他也在试着鼓励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间,能给自己多争取一些空间,多一些思考和探索欲,不必刻意迎合什么;相信每个人都值得爱与被爱,永远打开自己的怀抱去迎接。
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研究、练车和出去玩,游戏基本打不动,王国之泪继续吃灰。电影只看了《周处除三害》,对于片中角色邪教头头林碌和的各种片段还是印象深刻,以及《新造的人》确实洗脑。我想对于信仰而言,它更多应该是负责解决科学和理性之外的归属和意义感的问题,选择相信之前,还是需要经历一番批判和检验的过程。
感情
24年在感情没有啥特别进展,虽然我自己在现实经济条件、恋爱观、可能的期待等方面,都想得都 比较清楚 了,但这样似乎反而更难再开始一段恋爱。从中也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认识了一些想做些尝试、条件合适的异性朋友,但没啥进一步的发展。
仔细观察下来,可能我自己本身也不是很有安全感的人,对于亲密关系带着比较强的防御,以至于只要嗅到一些不对路,就会火速撤退。毕竟很多过往内耗过的事物,也是自己一步步探索才有些眉目,而后对内耗更加敏感,这不免也会为自己的恋爱对象附加不少的完美主义期待。不过也还好,清醒的单身状态,至少比内耗的恋爱关系要好一点,我是这么想的。
关于这个困境的破局,可能需要的也是,破除掉一些完美主义想象,多一些现实的实践和体验,去作一些不求结果的尝试。当然这里也希望对方也是类似的想法,如果都带着很强的结果的预期,那可能会有新的内耗产生,咱就又火速撤退了。
当然了,这里的不安全感,有很大部分来源于,个人对于未来生活的期待尚未稳定,导致难以去做出一些超越当下的承诺。这一点估计也是需要我自身在内心的方向、以及现实的规划等方面能有所收敛,才能有更强的决心。谈恋爱更多时候也在于,希望可以遇到一个在生命之舟上一起掌舵的那个人,如果方向不一致,承诺带来的可能更多的是内耗,于是又这么撤退了。
未来
关于我对未来有何期待,可以往哪个方向去收敛,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从具体到当下的生活而言,自从习惯开车,体感的生活半径有所扩大后,会有许多相较于过去不一样的思考。
更大的话题在于定居和生活节奏的考虑,从小城市出来漂泊的人,精神上逐渐靠近城市的生活,多少会带着一线城市买房定居的期待。但对于未有家底支持的小镇做题选手而言,除非跳出打工天花板,收入再加一个数量级,不然经济层面其实不太能接受;如果考虑租房定居的方案,房子租金也差不多可以覆盖小城市的房贷月供了。对于深圳的居住体验而言,周末的深圳能玩能逛的地方哪哪都是人,看着龙华密密麻麻的住宅小区,还有壹方天地附近堵的水泄不通的车流,多少会有些怀疑,是否有必要在这里卷生卷死。
从理性地角度来看,互联网与科技行业适合在珠三角大湾区发展,但不一定要钉死在深圳,周边的二线城市可能会是更好的选择。一方面房价相对较低,可以整一个落稳脚,有合适的生活节奏,余下即使要考虑别的计划,财务上也不会有太大压力;另一方面,大湾区交通的便利性也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考虑工作日待在深圳(简单租个低成本通勤便利的落脚“宿舍”),休息日或假期再回家爽一爽,整个电竞房、做个徒步钓鱼佬,或者周边探探店吃吃、公园露营等等,都还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
不知不觉写了许多,这一年的思考,会带着更多的现实和行动的考虑,最近在听逃跑计划的《Take Me Away》,也会有类似的感受。面对不那么理想的现实,下意识地想要逃离,但逃避其实让人走向虚无,并不会因此感觉变好。能做的似乎也只有,带着些许无奈,去接受当下的不完美、接受把手弄脏的事实,然后下场去把现实情况向理想的方向去推进一些,不拘泥于能把结果推动到很完美程度,有一点进步就足够。
也如这几年的我在尝试做的事,但也不希望把自己搞得超级英雄一般,以为自己无所不能,把所有不如意都揽在自己身上。在新一年的行动上,更向往的是有所收敛,在合适自己的 scope 内一步步脚踏实地的真正自由状态。借助理性的工具,去多做尝试,真正构建起自己能触及的、想要的环境和文化。
在行动之余,也别把自己搞得太累,适当出去走走玩玩,同样也是有必要的事情,也许会策划一些相对远途的旅行,多一些通感和体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