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总结
自19年写过一次 年终总结,20年经历着疫情、毕业和初入工作的迷茫,外加未能很好地处理自我空间与忙碌工作的关系,文章一直还是躺在笔记软件中的草稿状态。人不可能持续活在回忆中,暂且放下,或许未来某段 gap 时光会再写写。
工作后深刻体会到信息量的持续增加,继续分几方面去展开,不知不觉写的很长。有时候觉得不必事无巨细地去记录什么,但思绪一上头时实在难以招架,大概也是太长时间没好好写博客而留下的债务吧。
工作
20 年毕业开始来到了新的项目组,节奏相比于 ABCmouse 慢一些。二十出头的年龄,生活上暂时没什么特别的压力,心态上有点类似读研。不纠结太多绩效考核和赚钱的焦虑,可以静下心来做些什么。
开始接手的项目属于 Hybrid App 的 WebView 内嵌页面,过去业务迭代节奏太快,欠下了很重的技术债,转了几手到了我手上,bug 不断、也难改动。起初有些自闭,大半年来围绕着它做了不少的工作才终于稳住,类似业务逻辑梳理、错误监控、新方案构思和尝试落地等等,摸了一年多才逮住机会重构,终于解脱。
自觉一年来项目与任务管理的意识有所进步,少了许多被动,慢慢有了点自己的节奏,时间上也多了几分自由。明确自己关注的目标,划定边界和分工,对事务的重要性与紧急度也开始有了区分。以此在团队合作中可以一步步稳定输出些什么,这一年也很开心能得到身边同事和 leader 的认可与支持,大概算是一个上升的状态。
下半年大环境方面变化比较大,k12教培行业被一把干趴下,随即我们也在岗位动荡乃至失业边缘疯狂试探,可能我对自己自我价值的认知上还算比较清晰,加之技术的共通属性,得以独善其身。互联网也是充满了泡沫,上半年各个厂还在高薪挖人,下脚则开始裁员,当增长停滞、泡沫破裂、大潮退去,裸泳的人也一览无余。关于价值,我想其实也是尽可能多关注一些核心的成分,而不是盲目建立于金钱导向的快速扩张,金钱不过只是价值中的一小部分罢了。
对于应届生而言,薪资存在一种「赔钱买未来」的属性,也就是说目前所能产出与当下的薪酬并不太匹配,类似各种「大厂offer薪资比较」等并不太必要。接下来的主题依然还是「平衡」与「专注」,不必预期太高,在「用价值产出换取报酬」与「争取自我探索空间」之间保持平衡,也从中抓住一些留给生活的时间与技术精进的机会。
“是我的虽失去他日总会有,不惯全力寻求”
技术学习
这一年技术探索上继续走着全栈工程师偏人机交互这块(广义上的前端开发)的方向。涉及的技术上目前看虽有较大的广度,但还是停留在使用框架的表层,缺少一点深度和专注,深度与广度的平衡的把控上还待提升。
前端上主要在关注 Web 的新 API 和日常工作在 npm 生态中用的东西,React 与 Redux 全家桶用的还算熟练,框架细节则没太过于纠结。
一点很深的体会是,平时遇到的未知 bug 常常是我打开新世界的一个契机(有点类似互联网黑话中的“抓手”感觉)。日常解 bug 之余,写了俩内网文章,顺利地通过团队的渠道发了出来:
这一年基本没太深入研究 PHP 了,只是在 0xFFFF 有需要的时候改一改,Flarum 今年也终于发了 1.0 正式版本,顺便通过它了解了下 Spring 全家桶中应用广泛的 IoC 概念,还有在 Laravel 视角所实现的依赖注入特性,大概后台业务逻辑是组织上也就如此,未来有需要再关注下相关的细节。
接下来继续关注的方向:
- 前端开发进阶:主要聚焦于与人的连接层面的价值。一方面在浏览器、客户端 WebView 层面多些研究;另一方面是开始接触类 Flutter 等客户端业务容器方案。
- 编程核心能力:语言、算法、操作系统等还需提高,主要聚焦于函数式编程与算法方面。
这一年的业余时间主要点在了社区运营之上,关于核心编程能力的部分,更希望是能伴随社区一起成长,也许会有意识地去吸引更多相关的内容。
0xFFFF
在工作之余,继续佛系运营着社区,21年也是有了比较大的突破,基于自己几年来的孤寂,更在意线下的温度的构建。因为这样的目标,结识了深大计软院的 @Miigon、@niefan 和他们身边的同学。
三年来方向渐渐明确,共通的主题也逐渐形成,社区这里的一大核心在于:构建一个线上的知识库,引导大家更好的接触前人的沉淀,让后辈少走些弯路。同时也希望后辈可以比较好和当下现实相处,共同面对一些事情,也切实地去改善身边的学习环境。
这个知识库的产生与迭代更新,依赖着成员互相的交流、分享的沉淀。设想中交流分享的模式类似一个金字塔模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
- 相对纯粹的异步交流分享:以“话题”为中心,“卡片”为单位的讨论,尽可能被搜索引擎索引;鼓励成员建立自己的博客,通过 URL 形式来分享自己在 CS 学习中的所思所想。
- 日常线上实时碎片化交流:主要是群聊的模式,21年 Discord 逐渐火热,乃至于形成了国内模仿者的赛道;结合当下国情更适合的是 QQ群 和 QQ频道。
- 线上、线下交流与活动:一方面是定期的主题讨论(腾讯会议或线下的分享、会议);另一方面是日常约局(身边三五好友一同吃饭、喝茶聊天、适合用微信群维系)。目标在于构建合适的语境、文化与温度、各自组成更细粒度的社群。
社区在前两者在模式上基本已成熟,今年主要是尝试活动与交流这一板块,试着做了 CS50 自学计划,首次整活,参与的人不多,但在参与的同学中的反响还蛮不错;12月在辅导员姐姐邀请下做了一场面向华师大一计算机学生的关于大学生活的 主题分享,虽然遇到不少问题,但我觉得是个比较好的开始。所以也开始尝试去组建一个业余团队,试着目标更明确地去推进这样的事情,由于这些事情的回报周期很长很长,不涉及直接利益,让它能独立于学校和企业,保持相对纯粹的发展会更好些。
和学校行政的相处无太多障碍,也可能是自己在腾讯上班带来的某种“大厂”标签效应,与保研成功的同学相似,代表着华师学计算机同学中相对较好的出路。由此可见,相比于花很多心思去拉人运营,我更需要关注的还是继续提升自己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深度和影响力吧。当自己某部分的积累突破到了一个可以外显的程度、并能带来持续的价值输出的时候,其他的资源倾斜也会很自然。
书影音游
这一年书读的不多,主要是在日常散步和通勤的间隙用微信读书或者 Kindle App 看一点,继续感受着那些技术之外更复杂的关系与世界的参差。断断续续看过一遍的书主要有五本,也简单列一下:
- 《我的二本学生》:黄灯老师写的一本书,讲述她在广金教书的期间的学生的命运历程,很直白地展示了更多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还有一个个体面对集体的困境的一种无力感,最近腾讯新闻的《十三邀》也做了个许知远对话黄灯老师的专题,准备找时间再看看。
- 克里斯多福•孟《亲密关系》:这本书在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去描述亲密关系的几个发展阶段,从朦胧到幻灭、再到内省、启示之下达成灵魂交融的一个过程,它的推进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另外相比于改变对方,更重要的是认识和做好自己,就如《被讨厌的勇气》中的“课题分离”那样。
- 《活着》:第一次读余华的作品,关于一个经历各个时代的苦难的人物的故事,于我们而言,再惨应该也不会惨过福贵,好好珍惜当下的生活吧。
- 《终身幼儿园》:在给外甥女找 Scratch 被屏蔽后的大陆替代版时,无意刷到种瓜的 CodeLab 和他的 博客 而邂逅了这本书,很喜欢其中流露出的建构主义和主动探索的教育理念。可惜还未能线下去黄埔找种瓜他们面基,这个组织因为价值方面的危机而散伙了,也促使我开始思考关于 0xFFFF 乃至于工作的一些更实际的价值。
- 《人类简史》:一年来读的最久的一本书,异常宏大的视角,作者试图用简练的语言去概括当下历史已知对人类本身的认识,也从一个自下而上去构建的角度,去解释当下现代我们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说人的认知革命、关系网络的有限、集体想象与意识与文化、资本主义、有限公司、国家的形成... 颇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
另外还看了一半左右到刘擎老师的《西方现代思想讲义》,印象比较深的的是这本书提到波普尔的证伪原则,还有关于理性与价值的讨论。理性解决认识世界的问题,但在价值上并未给我们太多答案,现代社会的人们也面临着一种价值多元化的困境。我这一年的主题大概也是在其中寻找一些思路,至于答案是什么,也许只有未来的自己才能回答。
电影方面也看的不多,主要是看了《楚门的世界》,回顾了一遍《逃避可耻但有用》,还有它的新春特别篇;另外和朋友看了贾樟柯拍的作家向的纪录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再回看《逃避可耻但有用》依然非常治愈和引人思考,很欣赏男女主在自闭中逐步走出的状态。人总是在对外展示自己比较好的一面,有时候看多了会有些偏差之下的错觉。面对问题,“逃避”本身更多的是给自己多一些缓冲的空间,但其实最终还是需要直面。新春特别篇则讨论了很多关于婚姻、工作与家庭平衡、养育孩子、面对疫情当下的各种问题等。万万没想到的是 gakki 和星野源在现实中竟然也结婚了,然后这部剧变成了 vlog(bushi。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在某种意义上带着一种《乡土中国》的感觉,导演也很真实地把各个作家的讲述还原到了荧幕上。相对比较喜欢的还是余华,其他则总隐隐带着一点点文人“何不食肉糜”的意味。虽早年经历坎坷,余华的言语之间带着许多幽默,耐人寻味又不缺地气,颇有一种“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气质,后来我也因此开坑了他的《活着》。
日常循环的歌除了许嵩和房东的猫外,慢慢沉迷起了许巍老师,大概许巍是和嵩哥相似的另一股力量之源,关于无常与妄执、过去当下与未来、对身边人与事物的爱…也很开心10月份抓住了机会冲了许嵩和许巍的现场。今年循环得最多的也是许巍的《无尽光芒》专辑,接纳与体味世间无常,感受与抓住当下,不知不觉整个人和周遭事物好像开始建立着某种流动的“爱”的关系。
除音乐外开始了播客的尝试,主要在小宇宙听一些技术和闲聊主题的节目,主要是《内核恐慌》、《牛油果烤面包》、《不在场》、《得意忘形》。上下班和散步的路上,放松的聊天、带着辨识度的声音也在孤寂的世界给我带来不少温度和思考。
今年除了书影音外还加入了一些游戏成分,4月份入了ns,朋友借了《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卡带,不知不觉大半年的休息时间基本都在海拉鲁大陆度过。喜欢操控林克探索世界带来的各种启发和共鸣,想来,相比于研究各类奇技淫巧速通最终boss,随性地感受游戏地图的各种细节、解锁更多的技能、差不多了的时候降维打击顺便打个boss,其实会更有意思一些。
日常
毕业两年的我在深圳开始有意识地尝试拥抱多一些周遭事物,因为即刻而在南山认识了很好的朋友、意外地结识了深大计算机的同学,日常也会出门散散步约约饭聊聊天,能量在与朋友的交往中趋于稳定。只是更生活化的相对稳定的朋友小圈暂时还没形成,难有相互主动的关心和惦记的温度。遇见不少优秀的同路人,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很多时候其实能有三五好友足矣,150 定律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社交圈子有着 150 左右的人数上限,紧密联系的可能只在 20 人上下,不必贪多和焦虑。
近来发现深圳的各种公园的大草地野餐还蛮不错,三五好友一同晒晒太阳、玩玩飞盘,也是一周难得的放松时刻。其他的线下活动则暂时还没能解锁,看南山政府也正在向这个方向去发力 扶持,感觉有搞头,先保持关注。
这一年也在继续寻找合适的周末自习地点,深大因疫情封校不好进入,以前还蛮喜欢的 Dots Coffee 也因疫情关门;尝试过南山书房(座位太少,人太多);星巴克配合 AirPods Pro 降噪(嘈杂、耳机戴久不舒服);去了腾讯滨海大厦的 35、36f(远 + 充电不方便 + 一直待公司不是太好)... 写这篇东西时在欢乐颂附近瞎逛,发现一家小小的咖啡馆,鼓起勇气走进来,意外发现空间还挺大、且自习氛围浓厚、也足够安静,恰是喜欢的风格。未来周末或许可以在此驻扎,不必再为此四周奔波了。
也试着在感情上有些尝试,社畜相比于校园而言多了不少现实因素,势均力敌下保持成长的状态也变得艰难,因而暂时无果。虽然日常也算比较开朗沙雕,但爱好和工作的相对硬核,可能让我自己隐隐约约带着一些锋芒和压迫感,显得好像不太容易接近;另外这一年忙碌之下缺乏留给工作外的生活的时间,难以感受交流的温度乃至于在智识层面的共鸣,亦或是这样的共鸣脱离了现实的羁绊,留下的更多的是困于自我世界的孤独感。
困于自我世界之时,自身无论是能量还是信息量都可能让人招架不住,而自己并无意识,如许嵩的博文《越位》:
好些年了,有些人却还是一点进步都没有……真是很令人惋惜呢。
人生的进阶并非是随着年龄增长就可自动完成的。四肢动脑子不动,或脑子动四肢不动,都注定只能在原地。
无论如何都一定要明白的是,不在同一精神层级的人,是无法真正产生对话的。
如有交集,也是因着怀了大爱之心,或者说更接近于某种怜悯之情……而产生的偶然越位吧。
当然也不必为合群而放弃自我的探寻,关于爱情,我很喜欢许嵩的另一篇名为《无常》的博文,文中讨论了很多关于“失去”、“无常”、“当下”与“爱”的关系,引用其中一段话:
“不过,对于爱情,我依然怀有期待,我相信会有一个合适的人出现在生命里,来遭受我的溺爱——最终有一日,我带着这个人奔着幸福绝尘而去。”
跨年夜晚听了五月天的演唱会,有一句歌词,也给我带来一点神奇的共鸣。
“飞过人间的无常,才懂爱才是宝藏”
由此,也不必焦虑什么,把自己收拾好,让自己和身边的人与环境多一些联结,找找自己在人群中的定位,以及潜在的方向,然后继续保持一点期待吧。
未来
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带着一些希冀:
愿疫情早日结束,多一些交流的自由,可以日常去深大逛逛。
愿工作上可以继续保持**「平衡」与「专注」**的主题,时间和项目节奏上能有所把控,尽可能少些加班,为生活和技术进步留下发挥的空间;也希望有更多时间是在做良好交互体验的产品而不是沟通扯皮和甩锅上,如果顺其自然地升级加薪就更好;技术方向上希望可以保持前端与客户端开发的方向,尽可能往 UI 底层渲染逻辑上靠,开源社区和技术博客方面能有所产出。
愿 0xFFFF 可以稳步发展,有更多人参与进来,网站、社群与活动可以持续健康地驱动网站内容和 Wiki 的完善,引导大家共同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更好地在技术世界探索和成长。
愿生活上可以多一些和身边事物的接触,关注一些具体而又丰富的生活。能有互相照应的好友,支撑起生活的节奏;也希望在外在形象与穿搭等方面寻找一点自己的风格,不再靠鹅厂文化衫解救;还想考下驾照,假期回家出行也多些自由,或许可以尝试自驾旅行?
最后也愿看到这篇文的你一切顺遂~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