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总结

过去没有写年终总结的习惯,但看到大伙儿的总结,回想自己整个人经历着大幅度的变革与刷新的一年,或许还是有必要在部落格里记录一下。

时间串起的生活是一条线,但每一个当下与过去频频交织,组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想用线性的文字去描绘它,很多时候得到的是冗长和啰嗦。想想,面对网络,常常需要集中在几个点再出发,才好凝聚表达的力量。就像 "PowerPoint",内容有 Point,表达才有 Power 吧。

回想这一年,因为 0xFFFF 社区而结识 wzpan 师兄,意外争取到了鹅厂实习的机会,鼓起勇气来到深圳。年初在深圳待了一段时间,开学之后回校上课,暑假开始的下半年一直待在深圳实习。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的交替切换的过程充满了激荡,心境则随着激荡过后渐渐地趋于平静。也试着通过这篇东西,将这一年内心所经历的那些激荡与平静凝聚下来,留作纪念。

学校

从深圳回来的上半年是在学校度过的,经历了另一个城市的不同节奏,也开始反思至今为止的大学生活。大一开始对华师其实有许多不满,但一直未把握好和身边事物相处的度,面对不满就一昧地致力于改变的反射弧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凶险,踩了许多在一个真正大学里不必要踩的坑。

最明显的坑在课内学习方面,大一时对学院教学的失望,让我开始极端地拒绝了许多东西,那些绩点和排名便是我最不放心上的部分,乃至于大一下高数崩盘,大二下继续挂,这一学期终于补回来。这半年在课内学习方面做的事情则更像是一种救赎,希望后人不要像我这样。遇到那些想要反抗的荒诞现实,最节约时间的做法,仍然还是直面它,做出必要的权衡。

依稀记得 张奇支老师 在计网课上说过,生活中有许许多多我们不喜欢的事,以后面对社会,面对不喜欢事情的能力同样重要,大学的考试、绩点、考研考博更多时候并不代表你学的有多好,而是一种对待事情的态度的表现。很佩服这一观点,回想我小学到高中的学习,更多时候是在安心地去做着科目本身应该做的事情,自然成绩也不差,并未遇到什么不喜欢的地方,因而少了很多这方面的锻炼,面临救赎或许是一个必然。

课外的生活基本上是在网协度过的,从 Payne 师兄 手下接下锅,过去一年一直在负责网协和 Sloth 安全团队(打杂角色),这学期卸任了网协的会长职务,安全团队的事情也交给了师弟,放下了许多责任。

说是“会长”,无论是我还是 Payne,很多事情做起来更多时候是 One-Man 形态,少有一个团队的沟通交流,就像我经历的数次1拖n(每次我都是那个1)类型的小组作业一样。在华师这个一切都以上头的决定为重的环境,没有让想法自由生长的土壤,发生这一切也不奇怪,倒也没什么遗憾了。

网协之外,『0xFFFF 搬砖社区』 便是一个不满之下创造土壤的尝试。对于 0xFFFF 社区来说,经营惨淡,大概是今年的状态。所幸的是 Bintou 老师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着,当初创造跨越时空的交流沉淀的设想正缓慢地落地,能感受到这一切给周围环境逐渐带来的积极影响,心中仍抱有希望。

一年来的数据一年来的数据

在 0xFFFF 写下的不少帖子,大致可以概括为我的大学本科生涯对于大学和计算机专业方向的思考的沉淀。在这其中我也渐渐认清了理想中大学的形态和学习的方法,还有在残酷现实下大学生应该把握的事情。

在 19 级高考过后的日子,尝试构思和梳理了一个大而全的体系,写下约两万字的 【计算机入门专题】Step 1 心态篇。后来发现,真的愿意花心思读下长文的人并不是很多。写的东西太长,没有足够的资本让人相信“我这是靠谱的”,可能只有自己会看了,未来也许更需要一些简短但有力量的作品去带动。只愿更多的人不要再重蹈前人的覆辙。

3月参加了『阅读马拉松』,开始专业以外的书籍阅读,走上找回自己的征程。月底网友 @idealclover 来广州,难得的有朋自远方来的惊喜。

4月报名参加了小程序大赛,与银涛和蒋哲一起完成了一个简单的小程序,终于在大学时候能有一次体会到合作推进完成一个项目的过程,而非到最后演变成1拖n的小组作业。后面得了三等奖,奖品是 1000 块腾讯云代金券,租了个服务器给 0xFFFF 用。

一学期以来,课程很多,思绪也十分复杂,还伴随着对实习和未来的焦虑,脑海一度爆炸,爆炸下迎来的是以有涯随无涯的力不从心。上半年 6 门课干掉了 5 门,有 1 门课没过,只得年底重修。看起来代价略沉重,于我而言,相比于这半年思想的巨大变革来说,倒不算啥,只是救赎的路还没走完而已。如今也不再一昧拒绝那些不喜欢但不得不做的事,直面荒诞并与之战斗,尽可能不让不喜欢的事成为生活主要部分吧。

一直战斗,未曾沉沦,有惊无险,意外地收获颇丰。那些诸如高考成绩和保研排名的“加分”,到了尘埃落定时刻,一切便会失去意义,这样沉迷于体系下不断追逐竞争的状态并不是我想要的,对学校的所有荣誉我也早已免疫。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追求理想世界的同时,那些不喜欢的事的最低限度仍然不能打破,如侯捷老师书中所说:『理想如果不向实际做点妥协,理想就会归于尘土』。

书影音

“书影音”是豆瓣的名词,因为『阅读马拉松』的入坑而开始成为了我的重要部分,我所说的“变革”也正是从像这样的技术以外的书籍的阅读开始的。也说说这一年来让我感触良多的那些书、音乐和电影,趋于平静以后的未来,或许很难再有如此深刻的体验。

寒假在家时看 bang 师兄的一篇博文,下载了微信读书,开始读《岛上书店》,感受某种心灵的跨越时空的连接,这一层世界的连接,也正是书籍的沉淀带来的。而后重读《黑客与画家》发现,我所坚持着的,不正是那种致力于让世界运转的更好的黑客气质吗,过去读这本书并没有这样的印象。

开学时看到阅读马拉松寒假读书会的信息,为了能插上话,读了寒假书单中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意外地感触颇深。寒假实习在做 ABCmouse 的前端开发,这个 APP 也是面向小朋友的英语启蒙设计。那时我晚上借住深圳亲戚家,每天回家小朋友一起吃饭玩耍,似乎也有了一种独特的共鸣,特别是从小朋友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世界的纯粹。就像在《苏菲的世界》里苏菲收到的信:“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

3月读了《挪威的森林》,联想到过去曾经历的懵懂、迷茫中所带来的持续伤害。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我这一年龄之下所面临的孤独。

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

这本书讨论的更多的是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平衡问题,如书中玲子所说:

有时候你太急于将人生纳入自己的轨道,假如你不想进精神病院,就要心胸豁达的委身于生活的河流。

人毕竟始终面对这个社会呢,除去那些不满于现实的愤怒,向生活妥协的平衡成为了必要的一课。

或许,我们不能不把欠世上的账偿还回去。偿还成长的艰辛。我们在应该支付代价的时候没有支付,那笔账便转到了今天。

有的人选择压制自我,做一名“绅士”,就像书中“绝不同情自己”的永泽。

有的人自始自终不愿妥协,选择了离开。书中写了许多年轻人的离开,带来许多关于生与死的深刻体验。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去《挪威的森林》读书会的前一天,学校发生了一起 女生坠楼事件,所幸人还在,但不知她接下来的生活究竟会经历怎么样的痛苦。想想,其实这本书所描绘的世界离我们并不遥远,一切都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身边,这份悲伤与抑郁也会一直伴随着我的记忆,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吧。

在读《挪威的森林》中的某天,留意到过去研究记忆工具 Anki 时候加的一个Q群名为“禅与Anki学习艺术”,搜索原书名,《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意外地开始和书中斐德洛一起踏上万里任禅游之旅。感受到当今世界科学与艺术、古典与浪漫的分裂,还有其在冥冥之中所包含的“良质”的统一,联想到我一个学计算机的“工科男”竟也会跑去参加文学作品为主的读书会,不由会心一笑。

最喜欢其中巧妙的比喻,如一个 知乎帖子 所述:

另外作者的比喻非常精巧,思想的鬼魂、分析的刀子、心灵的高原地带、理性教会、溶液结晶、公牛两角的两难问题、知识火车和良质铁轨。贴切巧妙,读起来非常美。

这本书也给我带来了某种难以言说的独特心境。读书的过程伴随着音乐,过去听 Beyond、徐小凤居多的我,不知不觉循环起 Vae 早期的歌。某一天惊讶地发现我们这个年代竟也有一直在坚持做音乐的人,歌词如此对味、读了他过去的博客网站,有的是感同身受的深刻共鸣。

我们最好的遇见,是现在这样的四月。

恰是四月。

不经意间也因此在平行世界中又认识了新的网友,收到一波动漫的安利,趁着四月还没结束,一口气看完《四月是你的谎言》,认识了宫园薰,还有悲伤中成长的有马老师,或许不断地失去,才是人生的常态吧。

5月初的假期看了 《CLANNAD》 和 《CLANNAD After Story》,其中关于家族、亲情、友情等等的细腻刻画,难以言说的感动,每个人都在攀登着名为人生的长长坡道,前方有什么呢?我也不曾知晓,能做的是好好地迈出面向未来的每一步。

5月也读了 《乡土中国》,这本书集合了费老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一些论文,惊艳于许多简单直白却又一针见血的表达。如第一章“文字下乡”,“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与《挪》中“文字是不完整的容器,所能容纳只能是不完整的记忆和不完整的意念”,有的是异曲同工之妙~

“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与我过去数学学习的发现联系颇深,结合《禅》书,想来学科之间本质上还是共通的,不知不觉我便这样触摸到了人类靠着理性思想共同构筑的大型知识网络。换句话说,这一层网络也不仅仅局限在计算机的领域,人文社科领域也同样得以体现。

在《乡土中国》的平实的语言中,传递的是家族体系,权力结构等等的观察,很多想不明白的农村的问题也在这本书一一找到答案,这是在其它地方未能把握的“雅俗共赏”的感觉。不经意间也让我对微信、快手、拼多多、字节跳动家的一系列 APP 的设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可以说是彻底打开了我的视野。人常常都在后知后觉,如《万历十五年》里的张居正,花了十年时间才勉强认清明朝的文官体制的问题,但早已无力回天,如今我们可以通过书籍的方式去积累前人的经验,这是何等的幸运?

而后暑假开始的实习生活,伴随着许嵩和徐小凤,面对着工作与考核的压力,他们的歌声总能给人带来莫大的安稳。

『无心插柳柳成荫那种美丽,有哪种美好会来自于刻意?』——《柳成荫》

『是我的虽失去他日终会有』——《随想曲》

另外还有一首在循环着的歌,Oasis 的 《Don't Look Back In Anger》。变革,a revolution from my bed,发生于内心深处,也从不为自己的过往愤怒开始,爱恨情仇依旧在,但更为内在的心态早已不同。如张悬《关于我爱你》中的那句:“我拥有的都是侥幸啊;我失去的,都是人生”,不遗忘,也不想曾经。

十一月《海上钢琴师》上映,找了个晚上第一次去看了这部收获盛赞的经典。1900 说,钢琴有 88 个琴键,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尽的,"But if that keyboard is infinite,there's no music you can play!"。我们身处于无限的世界,而生命是有限的,实在没必要去追求过多。此刻好像也开始明白庄子说的 “吾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当下所热爱的事物,不也正是一个可以把握的 Keyboard 吗?作为一名还不算入流的“黑客”,有 0 与 1 所构筑的爱好,拿起电脑键盘,去写写开源代码、尝试去让这个世界运转得更好,大致也像 1900 对音乐那样的追求吧。

为坚守自我放弃生命的 1900 难能可贵,现实中的我们有很多的羁绊,多多少少还是需要和生活妥协。不过也明确了一点,把握自我外界的平衡,的的确确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12月读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不记得怎么开始的,可能是它在宝安图书馆看到常年霸榜的缘故,找了几天的下班时间读完。作为男同胞,透过这本书竟也深刻地体会了女性视角面对类似事情的无力,十分佩服作者,不知道她在自我剖析的过程中究竟经历了何种痛苦?后来看到 上海财大的事,佩服当事人的勇气,女性群体的确一直在进步。

感受到了文学与艺术在生命的某个角度上的重要地位。成长伴随着痛苦,文字让我们的内心拥有实实在在的痛苦体验而能免受实际的伤害,有了这样先知先觉的预警,现实中也许会少一点重蹈覆辙吧。

深圳

2019 的一大半时间是在深圳度过的,深圳对于我来说是一座崭新的城市,来到一个新环境的适应过程,也让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体验,寒假时在深圳的经历让我内心激起波澜,开启了阅读之旅;暑假开始的下半年则是逐渐把握身边事物,内心逐渐走向平和的过程。

最初住在入职时候公司安排的中转酒店,在蛇口附近,每天晚上下班从腾大坐地铁回去,其中有一段很长的步行的路。最初完全不熟,得依赖导航,而后慢慢熟悉,不再依赖导航,到后面已经开始注意起了一路上的许多店铺,路标等东西,甚至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的细节。

后来找到房子,租住在公司附近,每一天走路上下班,周末也会在周边闲逛,类似的体验异常明显。从最初的依赖导航,到开始注意那些细节,再到探索新的路线,整个过程基本上发生在几天之间。由此也联想到,在学习中,面对陌生领域也是如此,我们不可能从一开始就能留意那些一草一木的细节,安心接纳自己对手上的事物还不熟悉的事实,走得多了,自然就会熟悉起来。

用城市去类比知识的体系实在是精妙,城市是人类构造和规划出来的,知识也是人类在生活中不断总结凝练出来的经验。学习的过程,恰好也像是在一座城市游览的过程,初入一座城,一开始不可能仅靠步行就能走遍这个地方,常常是依赖自行车、公交、地铁。

搭地铁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但看不到沿途的风景;走路可以欣赏周围一草一木的细节,但并没有那么多时间花在这上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走着,也常有那种强烈的生而有涯、力不从心之感。最终我们只能定居在某一个角落,关注着附近的那些小细节,如果想去其它地方,仍需依赖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想到那句话:“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如今节奏虽快,但以有涯随无涯仍然是不可能的。但不同的是,我们拥有了在无涯中选择在哪里落脚的机会。

深圳这座城市充满了阅读的气息,寒假时候在宝安图书馆待了一段时间,宝图的确是个我喜欢的地方。能感受到特区重视理性与知识的氛围。虽然生活节奏很快,但仍可以专注地去做一些事情,能静下来专注地思考某些问题而不是为了虚无缥缈的学分和GPA疲于奔命,在华师实在是很难做到。

除了房价之外,深圳在各方面的条件应该都算是非常不错的,管理足够细致和包容,对外地人也很友好。对于遥不可及的房价,现在看来,未来想掏空六个钱包买房,并没有什么必要(况且我还只有一个,未来最多大概只是两个吧)。反正都买不起,若能保持收入的稳定,达到 Work-life Balance,从保证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比较好的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去安排生活的一切,想必会更实在一些。从这个角度来看,面对这座快节奏的城市其实也不存在什么焦虑了。老家已融不回去,或许若干年后真的会是 “人在广东漂泊十年” 的状态吧哈哈哈!

深圳的生活伴随着比较强烈的孤独感,走在人群中,感觉仿佛每个人的平行世界在互相交叉,且带着一层隔膜。周末的晚上喜欢在深圳湾边走一走,吹吹风,坐在岸边看看对面灯火通明的香港,再回头看看灯火通明的深圳。有时有人在岸边弹着吉他唱歌,聚集不少人在旁边安静聆听,音乐大概是现在这个年代、平行世界之间为数不多的联系了。

暑假的日子因为实习结识了很好的朋友,可惜他没有决定留下,离开的那天吃了牛肉火锅,期待什么时候有机会去一趟成都呢?

工作

实习做的是 Web 前端开发,主要在做微信小程序,React,CSS 动画,SVG、Canvas 绘图相关的工作,另外也接触了一点云原生相关角度的 Web 开发。

这几项技术在过去我都还不算深入,基本是根据需求一步步入的坑。做品牌页面和运营抽奖活动的页面,系统梳理了 CSS 和动画相关领域的知识,与视觉一起实现了品牌页和抽奖活动的动画。在做一些视觉要求很高的数据可视化的时候折腾了 Recharts,入了 SVG 的坑。

回想起来,许多时间花在不同机型兼容的问题的处理上,这一问题也是我比较重视的地方,互联网的下半场在于下沉市场,在其中的工作直面的是《乡土中国》所描述的“差序格局”的社会形态,每一个用户是一个辐射的中心,若出了问题更多时候影响的是一个圈子的口碑。也就意味着一切都不能再是粗放地经营,每一个 BUG 都需尽可能地重视。这里的兼容问题,主要集中在 iOS 的不同版本的 Safari,还有安卓微信 X5 WebView、小程序内嵌 WebView。

这方面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较为紧急的小程序上传视频的需求。微信小程序为了统一和管控,增加了更高一级的抽象层,可以说是带着镣铐跳舞,当涉及到类似音视频多媒体处理、大文件上传等天坑领域,BUG 也随之而来。比如说,小程序的 wx.chooseVideo 没有提供截取封面图的字段,然而视频裁剪封面是一个很常见的需求,产品很自然而然会按照有的逻辑去设计,开发做着做着便不知不觉踏进了这个坑。

很不幸我成为了深陷坑中的一员,为解决这个问题,只得绕道内嵌 WebView,采用 File API 载入文件 -> 生成 Object URL -> 用 video 元素加载 -> 画到 canvas -> 生成 Blob 并上传 的流程实现,结果撞上 iOS 在视频播放方面的 BUG:iOS 相机竖屏拍摄的 mov 视频会加一个 90 度的 Display Matrix,Video 元素播放与绘制 Canvas 时候的处理结果并不一致,导致 Canvas 绘制变形。为了解决这个变形问题,就需要对 Canvas 的 context 绘制的逻辑针对具体情况去调整。针对 mov 的问题研究了苹果的 QuickTime 文档,写了个文件解析器专门读取文件的字节流,整个过程也对视频封装容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搞上面的这个需求时候也渐渐依赖起了云服务,现在用户移动端的相机一拍视频起码就 100M 以上,该如何处理文件的上传和压缩是个问题。与后台对了技术方案,我们依托腾讯云的对象存储去做,剩下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让小程序和云端存储服务对接上。而后测试同学发现了某些版本的流程跑不通,定位发现是微信小程序 WebView 的一个致命 BUG,不得不再设计一个小程序原生实现的备选降级方案。原生文件上传用到的 wx.uploadFile API 只能发 POST 请求而不能发 PUT 请求,而腾讯云的云存储 POST 上传用了和 PUT 完全不一样的鉴权逻辑。后台用的 Golang,腾讯云暂还未实现 Golang 的 SDK,考虑到时间成本和卡得很紧的上线时间,只好引用了 JS 的 SDK 写了个基于云函数的 JS 版的签名鉴权服务,也由此对 Serverless 有了一定的接触。想想,如果没有云服务的支撑,这样的问题大概率会导致延期吧。

这段时间便是在类似这样的大大小小的坑中度过,所幸任务都有惊无险地完成。如果用八个字概括这半年的实习,大概是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半年的实习工作,说不上真的精通了什么,但常常经历着像我暑期初到深圳这座城市那样,在一个地方闲逛几天然后熟悉把握起来的过程的体验,心态比较平和,成长也十分迅速,到目前为止对 Web 前端相关技术栈也有了一个大体的把握,需要什么学什么。

在学校,很多事情都在一人的独当一面中度过,实习对我来说很大的转折便是,感受到了团队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你关心的,其他人并不一定关心。每个人都很忙,若你没有一个让人觉得「你很靠谱」的头衔,并不会在你身上多花时间,你所写过的长文,别人不一定会愿意付出精力去看。所以,如何把握节奏,与身边人友好相处与沟通便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入坑的团队感觉不错,有许多走在前沿的队友,优秀常伴左右,总能学到很多东西。所以也没考虑面其他的厂,考核也足够自信,很自然地顺利转正,成为鹅厂的一员。回忆起来,最为欣赏的是 wzpan 师兄的黑客气质,adam 处变不惊的沉着,jero 老师的自信和独特的感染力。也十分感激导师、组长和 leader 的陪伴、信任与支持。

如书影音这节所述,这段时间的心境都比较平和,影响颇为深远的大概是《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还有 Vae 和徐小凤音乐传递出的「不刻意」的处事态度。

对于未来将要面对的职业生涯,我想,接下来的关键字大概是**『平衡』与『专注』**。

互联网的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激烈,寒冬下大家都不太好过。在鹅厂经历的是 10-9-5 的生活,工作日下班后倒头就睡,周末只想休息,很难有自我提升的时间和空间。这就有了一个矛盾,如果光有输出而不注重沉淀的话,节奏就像是泡茶一般,不断被压榨而得不到补充,长远上来说是一种伤害。资本是无情的,可以预见的是,相比于已有家庭负担的中年大叔,它更青睐于没有什么负担的年轻人。在供过于求的背景下,整体上会更加走向肆无忌惮。

可见,情况并不乐观。仅作为业务驱动流程末端的技术工作者,不可替代性取决于供求的关系,在云计算浪潮下分工越来越细致的背景下,技术工作者必然要尽可能地去靠近那些以不变应万变的底层技术,在基础设施、天坑领域或是关键的细分业务有所积淀。

积淀需要内心平静之下保持长时间的专注,我们面临的是快节奏下的信息爆炸和被拆散成碎片的时间,专注与快节奏实在不可兼得。鉴于此,接下来我最大的渴望便在于让工作和生活之间保持平衡。不是说拒绝一切加班,而是更高效地完成手中之事,争取到属于自己内心平静思考的空间,能有机会专注做好当下喜欢的东西。

技术

最早我是在折腾网站入坑计算机的,具体要往哪个方向发力,还是比较迷茫的状态。过去 Payne 师兄带入坑 CTF 和信息安全的方向,打了一些比赛,拿了一些奖,但总不是很踏实。在这个过程也有思考未来方向,想来,对我来说,大方向的话,相比于挖 BUG,内心更倾向于做东西,所以现在还是走了开发的路。如果在开发领域难有积淀的话,也许还会考虑再入坑安全方向吧。

目前也完全明确了一点,也在 0xFFFF 的入门建议的帖子里面有写过,人类从心中的理性出发,基于科学研究的经验,构造了一个巨型的知识网络。

对知识网络,我过去有的是一种广度,知识面可谓是拓得非常广,但感觉处于一种“什么都会一点,但又好像什么都不会”的状态,因为自己跨领域折腾很多,同时也有一些“自己能搞定一切”的妄想与抗拒系统学习的执念,做东西并不想马上依赖框架的束缚,总想依托自己的双手去搞定一切(可以说是 Vanilla JS 忠实粉丝)。总而言之便是四个字:「眼高手低」。

工作带来无比的精力消耗,加上深圳无法穷尽的庞大面积,终于把我拉回了现实。前面有说过,把知识形成的体系类比成深圳的大街小巷,时间和生命都有限,想步行走完和熟悉每一个角落并不可能,只能关注到自己所生活的地方,想去别的地方得依赖别人造的交通工具。现代 JavaScript 生态已经庞大到超乎想象,更需要的是新的系统学习过程,而不是重复去开前人开过的路。

2019 年开始逐步放下了完全靠自己解决一切的偏执与妄想,结合我自己过去在 Web 领域折腾的知识积累和当下工作等现实的需求出发,对我来说最好的选择便是:主攻 Web 前端,拥抱 React 生态。从知识网络里爬行角度来说,就是减少在广度上的扩张和徘徊,把精力集中在 Web 前端的深度挖掘之中。

写前端之余,也在玩 PHP,有折腾 Linux,环境折腾的时间比以往少了很多。Linux 折腾相关的精力渐渐集中于 Dockerfile 和 docker-compose.yml 的编写上,这一年逐渐把手上维护的所有的网站服务都切换到了 Docker 环境,尤其喜欢 Alpine Linux。

这一年工作外的技术输出还是聚焦在开源,开源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保证质量的手段。重构了一波微博转 RSS 服务的代码。年底把 0xFFFF 用的魔改 Flarum 除了核心配置外的所有代码都梳理了出来,避免自己忘记过去究竟魔改过什么东西的尴尬,然后再利用 Github Action 实现持续部署。有了 Docker 打包环境,整个本地开发迭代更新的流程也顺畅了许多(可惜至今还未遇到愿意持续投入研究并为此贡献代码的人)。

至于 Typecho 相关的开发,两个累积了一百多两百多 Stars 的插件和主题依旧在鸽子,近期会找时间填坑,Typecho 的插件主题本身其实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发挥的。

对于我未来个人的技术发展,我面对的是全人类共通的大型知识网络,也有成熟的学习方法,并不构成障碍。剩下的其实只是选择的问题。虽说当下聚焦前端方向的进阶,但不会局限于“Web 前端”这个标签中。

业务技术方面,前端这一分工正发生着变化,开发模式逐渐走向基于 Serverless 架构的云原生开发,未来 Web 的业务开发估计慢慢地会往减少前后端的沟通成本,主要由前端这个角色解决。对于曾经的 PHP 玩家来说,这简直就是换汤不换药,对这块我是十分有信心的。

底层技术和天坑领域方面,暑期的实习工作给我打开了一个深入研究的口子,未来也打算在浏览器动画渲染,音视频等多媒体技术方面做一些尝试。能深入到二进制,Chromium、FFmpeg 源代码层面的研究最好,但我过去其实木有多少积累,得多加把劲。

爱好

过去的爱好很单一,不过上网、阅读、折腾电脑、写代码、写博文。当爱好真的变成未来的工作以后,生活也开始走向自闭,网上的朋友现实中都有自己的柴米油盐。想到此,一种从头倒脚的孤独笼罩着我。

今年朋友圈发了很多,记录身边发生的事物,和身边人的互动大多数时侯也仅发生在朋友圈之中。后来也决定写一写公众号,试着在周围输出一些的想法,不至于隔阂太深。

仅有的两篇文章仅有的两篇文章

推文写起来实在累人,一年下来只发了两篇,写了只是在朋友圈发发,未曾刻意推广,积累下来竟有 66 人关注。

公众号关注数公众号关注数

感悟到音乐跨越时空跨越连接一切的神奇魅力,年底因为准备重修考试回了学校,买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取名为 「GUItar」 (起名灵感来自佳佳),打算在不想写代码的时候制造点噪音,不知什么时候可以学会一些和弦,可以弹点儿东西呢。

GUItar.jpgGUItar.jpg

最后

一年来经历了很多很多,想写的还有很多,但很难都付诸于文字。在文章的最后,引用 Vae 在跨年时候写下的一小段话:

历法只是个概念 事实上每一刻都是崭新的 不需要等待某个起点

祝福再美 不努力做事和学习那么个人的一切问题都不会得到改善 只是年历数字一次次的+1

我们无比明白上述简单事实 然后愉快地和亲朋互相发信息祝福着 否则就像差了点意思

那就也祝大家新年越来越好

感恩每一份真情的支持(每天如是)

生活还在继续,固定下这份属于 2019 的记忆,把焦点从过去移回当下,愿以后走在社畜之路上的自己,继续保持着平和的内心和清醒的思考。

这篇东西,更多意义上是写给我自己的,文章很长,若你坚持读到这里,也愿这里的记录能给你带来些许启发 ;-)

EOF